华夏时报(www.chinatimes.net.cn)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
近年来,我国在量子技术、石墨烯、纳米等新科技、新材料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,这些高端科技领域的名词也被广大人民所熟知。然而与此同时,一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伪科技产品也随之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例如能治疗脱发的负离子瓷砖、有助暖宫的石墨烯内衣等等,让许多普通消费者,尤其是老年人难以甄别。
2月27日,民盟中央公布了拟向全国政协提交的46件大会提案。其中一件名为《关于集中整治伪科技市场 净化科技创新环境》的提案就关注了这一问题。提案指出,多年来,诸如暗物质洗发水、量子挂坠、负离子瓷砖、石墨烯内衣、纳米按摩椅等之类的伪科技产品在市场上泛滥成灾,不仅危害群众身体健康、损害群众利益,而且冲击了货真价实的科技创新产品,扰乱了科技创新环境。
但在现实当中,伪科技产品真假难辨,销售途径复杂多样,监管难度较大。首先,科技产品市场鱼目混珠,难以甄别。一些伪科技产品在销售中往往附以专利、认证、实验数据等“高大上”的外衣,普通消费者很难甄别。并且,监管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和执法依据。在审查方面,产品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行政审批流程,对产品质量的管控依赖于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其他机构的认证报告。科技飞速发展,产品翻新速度加快,天然具有滞后性的“标准”跟不上节奏,对于伪科技产品的名称、功能等方面的审查,难以从专业知识角度发现产品问题。此外,信息传播环境与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。便捷的网络服务方便了人们的日常通讯,也增加了信息筛选的难度。消费者普遍对科学有崇拜心理,在缺乏科学素养的情况下,对伪科技产品盲目信赖。四是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。因为不懂法律,不了解维权方式,缺乏维权意识,往往自认倒霉。
为此,提案建议构建协同治理机制,建立具备甄别、举报、处置等功能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统筹部门职责,明晰管理职权,在发挥各自部门优势的基础上细化责任分工,形成部门之间管理流程的有效连接。在科技产品审查中,以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主,卫健委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具体产品涉及到的主管部门积极配合,严格审查。在广告宣传中,宣传部、网信办、监察委、纠风办、通信管理局、广播电视总局、新闻出版署等部门要建立清晰完善的反馈机制,积极受理来自消费者协会和普通群众的投诉。对于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,由公安部门严厉打击;
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实现智慧治理。针对审查平台审查功能较弱问题,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审查资料库,实现智慧治理。数据化处理产品注册备案和审核信息,增强搜索功能的设置和运用,构建较为完善的产品信息库,以便在审查过程中,当出现同类型或相似产品时,能快速调阅之前的审核信息,减少审核人员因知识局限带来的限制;
建立科技人员参与机制。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科技产品的审查工作中,发挥科技人员的专业作用,弥补行政审查中的知识不足。区分产品类别,选择对口的审查机构,甄别审查专家,注重审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,听取专业机构和人士给出的审查意见;
完善法律制定,提高违法成本。加快科技产品审批、监管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,适当增加违法查处的惩戒措施。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具体问题,根据现状补充完善相关法律的具体规范,明确科技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和惩治措施,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,让伪科技产品的市场监管有法可依;
注重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。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,增强对伪科技产品的辨别能力。加强科学教育,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,培养受教育者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。同时注重科普宣传,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科普教育,提高公众警惕性,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广告中的虚假宣传部分,谨防上当受骗。
责任编辑:方凤娇 主编:陈岩鹏